24小时咨询热线:
13908348844
新闻分类
企业新闻 行业动态 技术知识
随机推荐
磷酸盐耐火浇注料 磷酸盐耐火浇注料
铜冶炼炉用MgO-Cr203质耐火材料 铜冶炼炉用MgO-Cr203质耐火
耐火材料质量的好坏与您使用的原料有关 耐火材料质量的好坏与您使用的原料有
干熄焦用耐火材料 干熄焦用耐火材料
耐火土与耐火砖的区别 耐火土与耐火砖的区别
化硼在含碳耐火材料中有什么作用? 化硼在含碳耐火材料中有什么作用?
什么是耐火浇注料预制块? 什么是耐火浇注料预制块?
窑炉耐火材料拆除的原因 窑炉耐火材料拆除的原因
超高温隧道窑烧成带用耐火材料 超高温隧道窑烧成带用耐火材料
轻质耐火砖的性能 轻质耐火砖的性能
联系我们 更多

重庆鑫燕耐火材料有限公司

地址:重庆市沙坪坝区井口街道双碑村马桑岚垭社
联系人:李先生
手机:13908348844
电话:023-65348604
http://www.cqxynhcl.com
行业动态 当前位置:耐火材料 >> 新闻中心 >> 行业动态  
怎么解决梭式窑能耗高的缺点?
双击自动滚屏 发布者:admin 发布时间:2012-5-5 2 阅读:2973次 【字体:
版权申明:
本站部份内容和图片均来自网络,版权归原创作者或公司所有,如果您认为我们侵犯了您的版权,请告知!联系QQ:75612802 ,我们收到后立即删除,谢谢!
如内容、图片版权属我公司所有转载请保留本申请及出处。

特别注意:本站所有转载文章言论不代表本站观点,本站所提供的摄影照片,插画,设计作品,如需使用,请与原作者联系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。

怎么解决梭式窑能耗高的缺点?
一、降低排烟温度,为烟气净化提供条件;

1.可实现窑外装卸砖,改善操作人员劳动条件;
2.具有间歇窑灵活生产的特点,方便组织生产。
3.新型菱镁石、白云石轻烧窑新型菱镁石、白云石轻烧窑的要求技术特征为:

    二、既适应轻烧小粒矿石,又能适应轻烧精矿粉;

1.轻烧菱镁石、白云石具有高活性度;
2.排放高浓度CO2烟气,为经济回收CO2创造条件。
3.燃料结构合理化 燃料燃烧后的产物,应不污染产品,或者污染程度在产品质量允许范围内。因此煅烧精料和烧成优质制品时,必须坚持采用低灰分液体燃料或高热值气体燃料。 由于我国单位国民生产总值占用燃料过高,造成燃料资源紧缺,相对而言,煤多,燃油少,高炉、焦炉、转炉等回收煤气不敷使用。从我国实际情况出发,开展的重点工作有:
    三、开发高效煤粉制备设备,应用无烟煤粉作为回转窑燃料;
1.综合利用煤炭资源,采用水煤浆作为耐火窑炉的燃料(>1350℃);
2.开发兼顾使用气体燃料和固体燃料,高热值烯料和低热值烯料以及富氧的二用或三用烧嘴技术。

   四、提高窑炉自动化控制水平

     我国耐火材料工业炉窑总体自动化控制水平较低,有相当部分炉窑对操作人员的依赖性很大,直接关系到炉窑的消耗和成品率,因此很有必要逐步提高控制水平。 窑炉自动化控制的关键,在于解决好一次测温仪表,其次是数据的传输与智能化控制。对炉窑的温度、压力等参数进行监控,对操作趋势进行预测调节,实现窑炉数字化操作,从而达到提高成品率、降低能源消耗、增收节支的目的。窑炉的智能控制是现代窑炉发展的方向。


  五、推广耐火窑炉采用富氧助燃技术

    采用空气助燃时,大量热能被空气中的N2气带走,几乎占全部热量的30%以上,致使热利用率低,高温煅烧困难且不稳定。当燃烧温度>1300℃后,产生NOX量随温度呈指数级增加,在高温、超高温条件下,烟气含NOX量高,增加了治理难度。 富氧助燃,由于富氧空气中N2减少,虽然烟气比热比空气助燃略有提高,但随着氧含量的增加,烟气总量大幅度减少,使烟气温度迅速提高。这对于实现超高温烧成的节能和减少排放NOX均有显著效果。富氧空气助燃的烟气温度按下式计算:tr=Qy/CV。Qy——燃料的低发热值,kJ/kgm3;C——烟气平均比热,kJ/m3℃;V——烟气生成量,m3/kg。 以下富氧空气燃油的热工参数可供参考。表3 富氧空气燃油的热工参数(当a=1.15,富氧空气温度15℃时) 燃烧指标 富氧空气的氧含量 含O2量20.67% 含O2量25% 含O2量30% 实际燃烧富氧空气量,m3/kg 12.44 10.29 8.58 烟气生成量,m3/kg 12.994 10.8755 9.1874 烟气平均比热C,kJ/m3℃ 1.6515 1.7054 1.7648 计算烟气温度,℃ 1902 2201 2518 富氧空气的O2含量一般为22%-30%。目前我国小型制氧技术进步较大,采用富氧助燃在经济上已可行,因此推广耐火炉窑采用富氧助燃技术,条件已经成熟。

 

  • 上一条新闻: 什么是酸性耐火材料
  • 下一条新闻: 高铝耐火砖的用途及生产工艺详解
    返回上级新闻

  • 打印本页 || 关闭窗口